智能船舶给海事监管带来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9-11-15 00:00 来源:国际船舶网
浏览量: 分享

智能船舶是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

关于“智能船舶”的叫法在业内尚未统一。根据出发点和关注点的不同,“智能船舶”也被称作“无人船”(USV)、“自主航行船舶”(MASS)等,本文采用的是中国船级社发布的《智能船舶规范》对其的命名与定义,意在强调其不止无需“船员”这一“无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其“会思考、能决策”的“智能”特点。

不同机构对智能船舶也提出了不同的分级方法,例如英国劳氏船级社根据智能船舶的网络能力分为AL1—AL6共6个等级(AL0为不具备自主功能的手动操作级别),BV按照自动化程度从低到高分为Level0-Level4等级别,国际海事组织在讨论相关议题时,则分为四个类别,其中1和4为自主船,2和3为遥控船。但是不论如何,智能船舶的根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信息感知、遥控遥测、自主决策。

目前业界对智能船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商船,包括传感、操控、通信等技术的应用、船舶的标准与规范、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等等。作为海事管理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及时跟踪智能化商船的发展,应对智能化商船带来的监管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考虑在海事监管中应用智能船舶的可行性,用新手段解决新问题。本文立足于第二点,分析了智能船舶作为监管工具,在国内外涉海管理机构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海事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涉海管理中应用情况

国际上,智能船舶已经逐渐从军事用途扩展到民用,在海洋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屡见不鲜。SeaMachines公司开发的SM300智能船舶能够实现远程遥控、自助寻踪、多艇协同等功能,美国运输部海事管理局(MARAD)在2019年于波特兰港对无人船SM300在提升溢油反应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测试。韩国海洋与渔业部在2017年对无人船Aragon-II完成了海测。Aragon-II能够在2.5米浪高下,以43节的最高速度航行。该船主要作用是监控海面油污以及遇险人员搜寻。意大利则开发了专门用于搜寻与救助的无人船SAND。图1依次为SM300、Aragon-II以及SAND。

智能船舶给海事监管带来新机遇

国内方面,目前智能船舶的应用主要见于气象、环保、水利、测绘等部门。早在2008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已经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无人驾驶海上探测船“天象一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同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5年在棘洪滩水库,利用无人船位点跟踪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定点遥控采水样;刘培学、刘雨青等以小型无人船为载体,完成了海水环境巡检及数据上传。

综合来看,智能船舶在海事监管机构的主要业务,包括通航秩序与通航环境管理、船舶防污染、海上搜救等方面尚未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国外在这些方面也尚处于起步与测试阶段。因此海事机关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善于利用新科技,主动探索智能船舶在海事监管中应用前景,这对应对未来的监管挑战,抢占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责任编辑:zhaoshi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