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含:“一网”,即中船通检测服务网;“四平台”,即信息服务平台、交易推广平台、培训交流平台、金融咨询平台;“三库”,即企业库、产品库、专家库;“一圈”,即海工检验师交流圈;“一体系”,即一套完整标准测评体系。

1、“一网”

为解决行业规范和标准相对滞后,缺乏底层的统一数据标准、数据间缺乏关联共享技术平台和管理机制等问题,促进数据模板化、智能化构建,基于服务、业务、管理一体化的资源管理,打造海工装备数据基因系统:重点完成数据资源清单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海工装备信息资源清单梳理调研,摸清海工设备资源清单)、数据资源标准化(通过对数据元标准梳理、评估,以及数据元的清洗比对,筛选出共性、关键的数据元,建立涉及核心数据的标准化数据元池,实现共性数据元的统一标准规范)、数据资源质效化(通过设置业务逻辑规则来实现对数据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检查和分析,对数据质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并基于数据质量监控结果,对有缺陷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清洗和比对),数据资源模型化(基于业务流程与信息化系统中所涉及到业务实体,全面梳理并构建海工装备数据资源的主数据模型)、数据资源可视化(提供数据元的频率分析、同义词分析、关联分析等功能,提供图形、报表、多维分析等工具,实现自定义多维度的可视化展示)。通过海工装备资源整合与集成共享,形成海工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建设海工标准测评体系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信息目录,并通过打通行业壁垒和信息孤岛障碍,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海工资源数据统一。

中船通检测服务网一方面为解决海工标准化建设,另一面将打造中国海工装备检验、测试及认证第一平台,为国内广大海工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提供检验检测端口,大力支持海工配套业发展,尤其是核心配套设备和关键零配件的研发设计及制造,切实避免“船壳现象”,形成海工配套行业、装备制造业、质量验证认证机构三者互通互利的创新体系。

2、“四平台”

(1)信息服务平台

检测信息服务系统:整合船舶、海工检验行业资源,联合国内优秀的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完成线上业务开拓、项目招标等企业商务合作。

认证信息服务系统:整合船舶、海工认证行业资源,联合国内优秀的机构和企业,梳理认证产品信息目录,打造海工装备信息标准数据元,并提供认证产品信息查询服务。

资讯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整合舟山市、全国乃至世界的海工检测、认证相关新闻、报告等资源,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海工检测产业的基础研究,分析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提供行业研究信息,挖掘市场供求信息,为本市海工产业发展及海工产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交易服务平台

建设船舶及海工配件电商交易平台:为海工领域提供船舶配件交易,船舶买卖,并研发采购管家系统协同在线交易服务环节。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版面、统一服务机制的要求对国内海工配套产品、企业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审核、分类、汇总与筛选。利用产品三维展示实现产品多维度和细节展示,带来真实感体验,并在未来开拓线上检测先例。

针对船舶配套产品的特点,打造全国在线船舶配套产品交易系统建设,实现船舶交易的支付结算与资金担保功能等专业化的船舶第三方支付模式,并提供更及时便捷的在线咨询、洽谈与网上交易等在线交易信息服务。

(3)培训交流平台

培训系统:联合专业机构与高等院校,免费制作并提供相关培训教材,重点面向船舶、海工检测服务人员进行技术、考证培训,同步发布线上培训视频和线下培训沙龙,加强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打造系统性与实效性、个性与共性、专业化与素质化相结合的线上海工检验、认证人才培养平台。

交流系统:聚焦“专业”和“社交”两大功能,打造国内最具权威的海工装备及产品检验、认证人员的微信群和交流圈,交流探讨技术上、业务上复杂疑难问题,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4)金融咨询平台

搭建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金融咨询系统,引导和推动各类涉海金融、投资、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为海工企业开展项目孵化、投资融资、风险化解等咨询服务。

3、“三库”

(1)企业库

整合海工检验认证企业资源,综合收录国内外高端海工装备企业,相关业务范围、优势服务、联系方式等要素,协助快速对接相关对口企业,完成合作洽谈等。

(2)产品库

以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为核心,综合收录国内外高端海工装备企业中相关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等系列配套产品规格,形成一整套的海工产品目录。

(3)专家库

建设国内最全的海工检验认证专家数据库,以行业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核心,为海工装备行业提供可靠的研究成果。

4、“一圈”

打造海工检验师交流圈,以PC端、移动端、微信群为手段,打造检验师即时交流、学习共享环境,增进检验师交流、分享、协作、学习、进步的氛围。

5、“一体系”

引用海工装备数据基因信息目录,联合国内知名检验、认证专业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海工标准测评体系,从检验方案设计、安全隐患评估、风险预防对策等方面,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