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部门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7-12-14 11:36 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浏览量: 分享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精神”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放管服”改革作为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对政府部门管理理念、服务水平、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弘扬“工匠精神”,借鉴精细管理思维,探索适合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之路,是提升检验检疫部门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检验检疫部门实施精细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精细管理是深化质检改革的需要。随着近年质检系统“放管服”改革的深入,质检改革进入“深水区”。“三个质检”建设更加细致有力,政策变化多且推进迅速,厘清、执行相关政策进而勇立潮头实为不易,需要检验检疫部门采用新的管理手段,以最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检验检疫工作精品,凝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能彰显国家进出口领域质量主管部门的责任担当。

  实施精细管理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检验检疫工作愈加重视,对检验检疫部门精准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期盼。在检验检疫工作需求侧,地方党委政府、外经贸企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多元;在供给侧,检验检疫部门面临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不够、服务质量不高、执行效能不足等困境。因而需要检验检疫部门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细化措施,正向反馈偏差,打造自身管理品牌和服务品牌。

  实施精细管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质量”管理部门,对自身管理层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在个别领域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办事流程不够透明、协调配合不畅,执行力不到位,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实施精细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短板,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激发出更大潜能,在外树立更严谨的形象。

  检验检疫部门实施精细管理模式

  在思想层面精准发力,让精细理念自觉入脑入心。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体现习惯。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人培养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作风,坚决克服工作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不认真、不细致、不负责的现象。引导大家将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着力浓厚“人人学精细化、事事讲精细化、处处论精细化”的良好氛围。

  在制度层面精准发力,让管理规章更加健全透明。检验检疫业务面广、门类繁多,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因此,以“精、准、细、严”为标准,从实际出发,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各领域制度体系的修改完善,建立一整套“纵到底、横到边、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操作流程,厘清权力边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精细有理。

  在执行层面精准发力,让精细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再好的规范规章制度,不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以“目标责任具体化、内部管理精细化、监督考核标准化、协调配合规范化”为目标,在执行层面精准发力:一是细化目标任务。二是实施“留痕管理”机制。三是加强督查落实。

  在评价反馈层面精准发力,让管理效果持续优化提升。精细管理最终要取得成效,离不开有效的工作质量评价制度。一是工作质量检查制度。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督查督办、绩效考核、业务督察等工作手段。二是奖惩制度。把精细管理水平纳入干部考核,建立长态机制,要对严谨负责、业绩突出的同志给予荣誉鼓励。

  精细管理效果预期

  强化队伍能力建设。一是增强执行力。改变工作中“差不多”“还凑合”的心态,逐步形成“精、准、细、严”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了从决策、落实、到考核评析的执行力。二是提升创新力。精细化管理注重优化改进、鼓励创新,使创新氛围愈加浓厚,可为检验检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各个环节和细节“精打细算”,有效控制成本。如: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可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项目资金管理绩效;通过优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可提高人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通过节能管理,逐项排查设备设施,张贴节能标识,从细节入深挖节能潜力等。

  提升工作效能。精细化管理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标准要求,通过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流程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以绩效考评为重点,可在实际运行中提升管理质量,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精细化管理就是“精心、精细、精品”,是“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旨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与检验检疫部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塑造人民满意的良好形象的新时代要求相吻合。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必然能够促进检验检疫系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标签:

责任编辑:all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