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超岷 研究专家
职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掘和利用
职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掘和利用
教育及工作经历:
孙超岷,博士,研究员。2014年1月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掘和利用。
2002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极端嗜盐古菌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及蛋白类抗生素的产生及调控机理。博士期间发现并系统研究了古菌域第一个Theta复制型质粒pSCM201的复制机理,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Bacteriology。同时,系统阐述了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类抗生素C8的产生及调控机制,发现了一个基因同时编码抗生素及其免疫基因的特殊生命现象,这在三域生命中为首次报导,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领域顶尖杂志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面。
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美国著名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分子细胞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防治丙肝病毒复制的蛋白类小分子药物的筛选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期间,系统阐述了与丙肝病毒复制紧密相关的人体蛋白DDX3及eIF3调控丙肝病毒复制的分子机理,探讨了上述两个因子用于发展小分子蛋白类药物防治丙肝病毒复制的可能途径。尤其是关于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3的系列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 Nucleic Acids Research,Structure上面,并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目前已经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目前为国际多种SCI杂志如Virology Journal,Current Microbiology等的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目前,本课题组以中科院海洋所已有的海洋微生物资源为基础,结合目前国内已有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库,针对当前人类重要疾病(如肿瘤,丙肝病毒等),临床常见耐药细菌(铜绿假单胞),海水养殖常见细菌病害(如鳗弧菌等)及重要农作物病害(如烟草黑胫病等),海洋生物污损(如硫酸还原细菌等)建立一系列活性筛选模型,寻找能够抑制上述有害微生物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现代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技术手段,选取有显著生物活性的重要活性物质为研究目标,深入了解其产生调控,抑制靶位点的分子机制,为新药或新型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先导药物 。
承担项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