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红 研究专家
职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海洋污染化学
职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海洋污染化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8,8-至今,专业技术岗位定级四级研究员。
2008,9-2008,12, 获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项目资助赴美国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开展为期3个月的合作研究。
2001,10-2008,7,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污染化学方向筹备岗责任研究员,研究员四级待遇。
1997,7-2000,5-2001,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环保室副研究员。
2000,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近海典型海域营养盐和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出站后晋升副研究员,留所工作。
1994.9-1997.7,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获海洋化学博士学位。
1991,9-1994.7,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获海洋化学硕士学位。
1987,9-1991.7, 青岛海洋大学化学系普化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承担项目情况:
先后承担国家地方等各类项目19项,其中作为负责人的有11项。
1. 国家基金:“中国典型富营养化海域的多胺化合物及其生物效应研究”(40976047)(2010.01-2012.12), 负责人。
2. 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第一课题“近海富营养化关键过程及其对藻华灾害的驱动作用” (2010CB428701), 骨干成员。
3. 国家“863”项目:“应用于赤潮监测的FDOM三维荧光光谱技术” (2006AA09Z180) (2006.12-2009.11), 负责人。
4. 国家“863”青年基金项目:“利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EEMS)技术研究海洋溶解有机物质的组成特性 ”(2004AA639790) (2004.3-2005.10), 负责人。
5. 国家赤潮“973”项目第三课题 “我国典型赤潮高发区重要营养物质的来源、循环过程及其对赤潮形成的影响”(2001CB409703)(2002.4-2006.10),主要骨干。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胶体物质在赤潮生物营养动力学中的作用研究”(40106013)(2002.1-2004.12),负责人。
7. 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KZCX2-207)(2000.7-2003.7),二级课题“东海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第一负责人。
8. 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胶州湾富营养化与石油烃污染的相互作用研究” (04-2-JZ-88 )(2004.11-2006.12),负责人。
9. 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典型海域有害赤潮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KZCX2-206)(2000.9-2003.9),二级课题“典型海域有害赤潮危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第二负责人。
1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胶体碳氮磷在浅海养殖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中的作用研究”(Q99E11)(2000.1-2003.12),负责人。
1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典型海域赤潮演替趋势和生态安全”, 二级课题“中国典型海域赤潮演替的生物学基础与生态过程”( KZCX2-YW-208-01)(2007.1-2009.12),主要骨干。
12. 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特性及对策研究”(50339040)(2004,1-2007,12),主要骨干。
1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长江口水域富营养化关键过程与机制研究”(KZCX3-SW-232)(2005,11-2008,7),主要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