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岩 研究专家
职务: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物理海洋学科主任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热带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职务: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物理海洋学科主任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专长领域:热带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200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 - 2008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08年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获聘研究员,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百人计划”,2015年年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工作期间,曾在德国波茨坦大学(2002年),澳大利亚CSIRO海洋大气研究中心(2011年),美国NOAA大湖实验室(2012年),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2013年)进行1-6个月的学术访问。曾获2010年中国科学院广东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4年中国科学院广州教育基地优秀研究生导师,2015年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人才工程领军人才,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等7项,任“热带海洋学报”副主编,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亚洲季风年第二工作组联席主席,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委员会委员,30余家SCI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等。
主要从事热带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近期围绕季风环境下印度洋海气耦合模态的海洋动力学机制开展工作:①针对印度洋偶极子(IOD)的生消演化,鉴别出一种新型的IOD模态,指明长期增暖背景下海洋平均态的变化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阐释了IOD如何影响印度洋的环流和热盐分布;②阐明了印度洋海盆模态(IOB)的海洋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海洋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揭示IOB。除了能影响印度洋,而且能够影响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海洋气候这深化了关于热带印度洋海洋动力过程在东亚气候变化中作用的认识,促进了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研究。
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SCI总引1300余次。研究成果被纳入2013年第5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IPCC AR5),7篇研究论文被引用,关于印度洋海盆模态的CMIP5模式评估首次被纳入到IPCC报告中,曾在美国地球物理年会秋季会议和西太平洋会议上召集举办分会,并且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研究领域:
大尺度海洋环流动力学
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