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始终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但在沿海部分地区将这一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背景下,上海邮轮产业发展还有何潜力可挖吗?
6月2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承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协办的“首届邮轮旅游服务贸易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与会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对于上海邮轮旅游发展的意见与展望。
2016年,上海邮轮港共接待邮轮509艘次,占到全国总量的53.5%,其中母港邮轮为481艘次,占到全国总量的54.8%;接待出入境邮轮游客达到289.63万人次,占到全国总量的66%,其中母港游客量达到282.80万人次,占到全国总量的67.6%。上海邮轮母港客源市场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持续多年稳定占据国内大半江山,也带动了邮轮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见表)。
两大邮轮港花开两朵
国客中心深拓高端浦江游
上海市虹口区商务委主任姜卫提出虹口区重点发展精品高端邮轮,注重区域旅游文化融合,拓展邮轮服务的外延,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游船等“三游”产业,促进内河邮轮精品化、加强长江中下游内河母港建设、黄浦江与长江下游连接,与宝山邮轮母港形成错位发展。
对于虹口区提出的“三游联动”计划,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会主席王战指出,目前,由于杨浦大桥的限制及黄浦江吃水的影响,上海7万吨级以上邮轮只能靠泊在位于宝山区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吴淞邮轮港),是一种良性竞争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设在虹口区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国客中心)在竞争中没有机会,虹口区应该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吸引航运服务企业落户,建设航运服务聚集区,而不必执念于游船靠泊数的多少。王战认为,打造浦江班轮游是虹口区的最大机会。目前,浦江游船主要的亮点是浦江两岸美轮美奂的灯光,但是这并不能与上海文化相结合。对比莱茵河和塞纳河,一张船票可以在一天内无限次乘坐游船,游客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自己对景点的喜好上下游船,而不应该是上海目前发展的半小时浦江游。黄浦江两岸的各种文化遗存都可以成为浦江班轮游的发展对象,如虹口区的犹太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杨浦区工业遗存,外滩,城隍庙和世博会场馆等,实现文脉与旅游相结合。
宝山邮轮港持续创新
上海市宝山区商务委主任围绕邮轮发展的四大品牌介绍了一系列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创新的工作。
一是邮轮服务品牌。宝山区通过“区港联动”制度创新,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服务品质。首先,积极优化政策环境。2月,宝山区出台《关于加快宝山邮轮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35项支持措施,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资金支持邮轮产业的发展。其次,提高全球领先的通关效率。 在全国率先推出口岸自主通关,并施行140小时过境免签和团队游客15天入境免签的政策,提升通关速度。最后,争取邮轮船票试点。目前大部分邮轮旅游采取旅行社包船模式,这在前期有利于邮轮旅游的迅速发展,但在现阶段需要作出调整,规范销售市场,并借此打造全国统一的邮轮船票销售平台。
二是邮轮制造品牌。推动邮轮品牌领衔智能制造,宝山区通过与中船集团和意大利企业合作进行邮轮建造的探索,争取10年内下水国产邮轮,并将邮轮国产化率逐渐提高到50%。同时兼顾发展邮轮维修。
三是邮轮购物品牌。宝山区在努力创新跨境购物模式,通过与境内企业合作,境内下单,境外提货,并建立邮轮港周边免税店和邮轮主题城市综合体,发展邮轮购物。
四是邮轮文化品牌。宝山区着眼长远传播邮轮文化,面向业界提升影响力,不仅发布《邮轮发展绿皮书》、参加全球邮轮产业大会,而且举办的邮轮旅游节盛况空前,国际婚礼时尚周也将邮轮婚典融合到邮轮产业的发展之中。
如何领跑邮轮产业
发挥优势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邮轮经济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卫国以《上海要当发展中国邮轮的领跑者》为题发表演讲,他评价目前上海邮轮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风生水起”。孙卫国从四个方面指出上海邮轮经济发展的未来:
一是,始发港与到访港的作用要相得益彰。孙卫国认为国客中心靠泊的邮轮、入境的国际游客与吴淞邮轮港出境的国内游客数量形成极大反差,使邮轮母港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要吸引更多的国际邮轮靠泊上海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远方的游客把钱留下来。遗憾的是,这种潜力远远没有得到挖掘,上海应该开发更多旅游产品,优化上海的旅游环境。
二是,上海品牌优势在邮轮产业链上要充分体现。“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资源丰富、潜力无限,可是在邮轮产业链上还难以涉足,就连最起码的船供补给也十分有限,既浪费了上海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更使上海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邮轮客源市场的亚洲第一并不是邮轮经济发展的亚洲第一,与世界一流的母港相差甚远。上海完全有能力、资源和基础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拆除围墙、放开手脚、聚焦发展,才有望使邮轮经济与邮轮客源同步增长。
三是,服务于邮轮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健康发展。前十年中国邮轮产业风起云涌的发展,是一部开放倒逼改革的历史史篇,而在后十年开创邮轮新时期,更要以推动改革、完善法现、健全机制以加快开放步伐。普遍观点是发展本土化邮轮经济,但在孙卫国看来,要有开放的视野而不是封闭的,要有改革的思路而不是保守的,要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短暂的,将政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整合起来。
四是,邮轮经济持续发展要依靠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上海要建设世界级的邮轮母港,在推动邮轮产业发展、为邮轮企业和游客提供的法律产品、信息服务、保险租赁、中介咨询、培训认证等必须与国际接轨。重要的是为航运和邮轮企业服务的要素市场与服务业配套,中国与国际水准相比差距明显,正是发展国际一流邮轮母港的最大软肋。
对接“一带一路”
在“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拓展邮轮经济圈”主题研讨中,王战作主旨发言,高屋建瓴地畅谈了上海邮轮经济产业链未来发展的方向:上海邮轮港目前客流量增长趋缓,邮轮旅游大多是日本韩国线路,对游客的吸引有限,对客流增长有所影响。因此,上海发展邮轮产业需要从供给侧领域实行改革,与邮轮企业进行磋商,开发新的航线,对接长江经济带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以多元化的邮轮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例如开通去往三沙的邮轮旅游线路,如果可行,也可以增加东南亚其他港口的邮轮线路,这样既对上海发展邮轮旅游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又对区域人民友好往来作出贡献。新马泰是中国游客出行的热点地区,经调查研究如果客流量足够,还可以捎带发展部分中国邮轮港。
邮轮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制造、服务、旅游、商业及金融等数十产业链的蓬勃兴起,邮轮母港对一座城市经济拉动的作用更是综合性的。上海始终是中国邮轮发展的领跑者,但是,这个领跑者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上海更应该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者,只有这样,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亚洲第一邮轮母港才会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