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王溪君是在一打厚厚的文字材料里。一个生产车间,一位工人在调试那些沉睡的设备,这是对他的最初印象。后来,在反反复复,精确到一字一字的材料整理,以及和他的面谈中,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然而他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从一名工人成长为调试轮机主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对工匠精神的高度概括,却在王溪君那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船舶设备调试项目改造。
调试工作是从无到有,从设备安装到完成设备各项功能的实现等一系列调试工作,既有技术攻坚项目又有工艺革新。王溪君是2009年加入到海洋工程项目的调试团队的,参与了所有轮机调试和钻井调试,优质、高效的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重大调试任务,并对一些重大试验项目的试验工艺革新进行了实践验证。他也多次获得公司颁发的“先进个人”称号,他参与调试的项目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名牌产品奖”等称号。
技改创新,追求质的飞越
“创新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王溪君的技改创新之路从未间断过。
在码头试验螺旋桨工装改造的过程中(螺旋桨工装是在码头试验中测试顶驱带载耐久运行及验证平台电站负荷的必要工具),由于两个项目的月池区域与CTP(套管张力器平台)结构设计完全不同,安装螺旋桨工装容易导致螺旋桨工装的吊装的成本增加、耽误CTP吊装的时间、影响CTU(套管张力装置)设备的调试进度,从而影响钻井顶驱试验正常进行。本着降本增效的理念,针对螺旋桨工装的安装带来的诸多不便,他带领技术团队进行工装优化,CTP结构支撑优化,最终实现了螺旋桨桨叶与钻铤分体装配连接,节省了驳船使用次数,螺旋桨工装易于吊装,整体调试逻辑的影响减小,有利的保护了顶驱的齿轮箱,保证了设备的安全。
由于项目进程连贯,使整体调试周期缩短至少10天,节约成本约合6万人民币。
不得不提的是,外高桥首次承建的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CTU(套管张力装置)作为钻井平台主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在建造过程中进行调试及负载试验,通过性能的测试,保障使用的安全性。原先JU2000E型的CTU通过液压装置可以相互分开,而CJ46型的CTU不可以分开,并且CTP的结构也比JU2000E型的空间小,因此在负载试验的工艺和工装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王溪君思考再三,并没有重新制作CJ46型CTU负载试验专用匹配的工装,仍然使用JU2000E型所使用的负载工装,这样就加大了技改难度。
面对如此难的技改问题,王溪君沉着冷静,牵头成立专项小组,与作业区人员一同出谋划策,共同研究、攻关此项新工艺、新工法。通过精心的前期策划,讨论工装再利用方案。对设备资料深入研究,分析技术难点和工艺要求,将现有的调试的调试程序重新梳理,结合工装吊装方案,进一步优化工作步序,流程再优化。作业前进行专项安全风险分析,提前辨识作业危险源,确保整个过程有高效可靠。最后通过有效的工作实施,完成CTU的调试及负载试验,并通过了船东的验收。
项目过后,他与主要策划人员又共同编制完成了《CJ46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调试作业标准书》和《CJ46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管理标准书-CTU负载试验》,为公司建模2.0流程化制造夯实了基础。
岗位奉献,平凡而不平庸
他始终秉承“平凡而不平庸”的态度,恪守职责,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坚持从点滴做起,在接到调试工作任务时,他就积极组织大家对一些重大试验及重要的设备的调试进行学习和分析,研究调试程序的试验方案和施工工艺,对存在的疑问,主动和相关设计及部门一起进行探讨,对试验方案不断优化,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生产现场,他不怕脏、不怕累,始终坚持和一线员工奋战在一起。
从业30年,他深知:“调试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最后一道技术和质量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最重要的就是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要善于对设备的原理和性能进行分析,以便撑握设备的作用、功能和要求。”钻井调试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因此加班也就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尤其在春节假期,别人都在团圆过年,而他却在生产一线默默地为企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着。
就是在无数个加班的日夜,王溪君和他的工友们实现了一次次技术改造。在平台压桩时压载水驳动方案落实过程中,担任运首席操作员的他,查阅大量图纸资料,模拟演算,精控操作,编制了一套驳运压载水操作流程,并增加了应急备用方案,避免引起风险或事故。最终实现了压桩作业中压载水的驳运,完成了将11000多吨压载水注入28个压载舱,误差小于1‰的操作任务。除此之外,他们的团队还实现了国内首次平台在坞内升桩任务,该项目荣获上海市名牌产品奖及中船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编写教案,无私传授技艺
为更好的完成调试工作,更好地培养公司储备人材及更好提高人力效率,他自编教材,举办内部培训,使所有调试人员掌握调试的技能和精通钻井调试。编写、整理了钻井专业培训PPT材料,如《管子处理系统介绍》、《CTU系统调试工艺介绍》、《H1288TTS钻井设备介绍》等,共计22编培训教材,以及组织编写和参与编写了66份钻井设备的作业标准书。并在《中国海洋平台》2012.3期发表了《天车补偿系统在“海洋石油981”中的运用》的论文,为将来海洋工程项目的调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王溪君同志始终坚持七多:多问、多听、多记、多写、多学、多讲、多做,真正做到一个“勤”字。他认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谋求自身同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他常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时常工作到深夜。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提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不断寻求技术水平上的提升与突破和管理思路上的创新与完善,通过学习和积累,不断的完善提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