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检集团副总裁王克娇:不待扬鞭自奋蹄

发布时间:2017-12-14 15:10 来源:质量与认证 时间
浏览量: 分享

  我国的认证事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而1982年的王克娇刚刚毕业,变进入了原机械部标准化研究所开始从事标准化工作。1999年9月,王克娇调任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担任助理秘书长。2002年。王克娇担任CQC副主任;2007年,她任中检集团副总裁、CQC主任。如今,谈起这段认证情结,她仍充满了感恩,而这种心态使得她带领CQC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观念风暴

  2002年,中国认证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的4月,CQC诞生了。此时,王克娇走马上任CQC副主任。15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这15年间,中国的认证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

  谈及15年间感触最深的,王主任略作沉思,动情地说,“15年间,我看到了CQC的变化,而这变化之后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CQC顺应历史潮流,由原来单一的业务模式即强制性产品认证,改变为多元化业务模式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的危机和使命所在。”这种危机感时刻警醒着王主任和她带领的CQC。

  2007年,CQC进行改革重组,王克娇担任主任。这时,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开展市场化业务,“用观念转变带动业务模式的转变”。但是,作为一个“背靠政府好乘凉”的事业单位,“观念风暴”又谈何容易。如何下好CQC这盘棋,从哪里着手,王主任肩上的这副担子似乎变得越来越重。面对重重困难,她又拿出了她不服输的挑战精神,自上而下地开始了CQC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CQC单一的业务模式不足以与全球市场相匹配。王主任审时度势,与CQC全体一道开始了这场“观念风暴”。她介绍到,观念转变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业务模式的多元化。2007年后的CQC将市场业务纳入工作考核,从传统的CCC业务出发,开始向相关业务领域拓展。二是紧密结合国家宏观的发展战略,积极进行政府公关,在节能环保、政府采信等方面进行业务开拓。三是不断创新,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CDM等项目。四是面向企业、面向市场进行认证服务。五是大力推进品牌推广、全方位媒体合作,树立CQC社会品牌形象。在谈到第三点“创新”时,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说,当初开展CDM工作时,CQC找到了发改委气候司,而气候司正在寻找中国的DOE。因此,当时的“千里觅知音”让她在激动之余,也陷入了思考,那就是CQC的观念转变带来的技术能力、市场发展和品牌建设是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的。

  观念转变到底带来哪些结果?王主任说,“观念转变首先要眼光向外,不能拘泥于质检系统这棵大树,要让更多的人和机构了解CQC,了解中国质量。”其次,CQC作为一个技术机构,有着深厚的技术沉淀。“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要更重视科研工作和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到世界质量大舞台中。”据她介绍,从2008年开始,CQC每年拿出200多万元专门作为科研支持经费,进行标准和技术研发。第三,也是最直接的转变,就是CQC的实验室建设。以前,CQC签约各实验室,但是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随着国家认监委对CCC市场的不断开放,同时,部分实验室也开始转型为认证机构,CQC市场化竞争压力剧增,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成为迫切需求。现在,CQC拥有18家实验室,其中完全控股的有11家。王主任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实验室都是我们的中坚力量。”

  无惧挑战走出国门

  CCC市场放开后,群雄逐鹿,国内与国际认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相形之下,这些年,CQC在安全与性能、节能环保与低碳、管理提升、国际认证等众多领域都实现了创新与突破。CQC是如何迎难而上,在激烈的认证市场竞争中寻找出路的?“我是个不怕挑战的人。”

  王主任在被问及这些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今天我们看到的CQC市场业务份额的大幅提升,是“坐等客户上门”这一理念的彻底颠覆。要远超乎外界想象,包括如何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政府采信,促进消费者对认证的了解。

  “CQC的挑战不仅来自国内,还有国际竞争。”在国内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王主任也时刻关注着国际市场。CQC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认证机构,也代表中国参与了众多国际组织,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例如PSE、SASO等均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帮助客户提升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行动的方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CQC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国门的。走出国门不易,做好国际市场更难。日本、沙特乃至海湾联盟等这些市场的逐步开拓,是CQC为客户着想的一个个范例。她介绍道,这些年,CQC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帮助产品便捷地走向世界,大大提升了客户的国际竞争力。CQC细致入微的增值服务,让企业赞叹不已。CQC这些年在服务观念上的挑战。


标签:

责任编辑:all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