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湘:“航标灯王”的工匠情怀

发布时间:2018-04-28 00:00 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浏览量: 分享

从一名小学文化程度的航标工,到完成68项技术革新,获得11项国家专利、12项国家优秀奖的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的航标灯器维修工,到生产出“国际先进水平、填补我国空白”的HD155型太阳能一体化系列航标灯的科技带头人;从一名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40多项荣誉的“航标灯王”……  

先天性独肾的他,与病魔抗争,一心扑在太阳能航标灯事业上,在洪湖航道处修理工这个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他,就是以灯为伴、以灯为业、以灯为荣的“航标灯王”——原长江洪湖航道管理处航标器材维修中心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郑启湘。他凭借着爱岗敬业的专心,苦干实干的耐心,追求完美的精心和永不言败的信心,铸就了一条以灯报国的工匠之路。

让航标灯成为毕生事业

从半文盲蜕变成高级工程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的郑启湘,通过勤奋努力走出了一条近乎传奇似的“航标灯王”成才之路。

1973年,21岁的郑启湘从部队退役,转业到洪湖航道管理处仪修组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航标灯修理工。仪修组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工人们除了修理航标灯、测深仪、扩音器等,还经常对设备进行一些小改造。只读过5年小学的郑启湘,对航标灯知识一窍不通,航标灯一出现故障,他就束手无策,看着那么多损坏的航标灯废弃在库房里蒙尘,力不从心的他觉得心疼,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修好这些灯。郑启湘意识到,没有知识寸步难行,要用学习来改变自己。他买了很多课本,每天自学至少3个小时,硬是将初中高中的数学、物理课啃了个透彻明白,后来自费参加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培训班,一年半的时间学完5门功课,平均96分,还获得了奖学金。

郑启湘办公室的书架上堆满了《简明无线电学》、《电子技术》、《无线电知识》、《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应用》等专业书籍,1998年发大洪水,他从被淹的办公室抢救下一批书,书页都被洪水泡得扭曲变形,他还精心保存着;还有那些郑启湘平时翻得频繁的,都已经封面变黄、残损不堪了,他也舍不得扔。对他而言,书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走到哪儿,学到哪儿”,郑启湘从来都是书不离手,连去外地出差都带着书,而且坚持做读书笔记,以此来巩固知识。白天修理航标灯,晚上看书学习,坚持了近十年,他的文化和业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航标灯的发明创造上屡建奇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并分别在2007年、2008年被长江航道局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当别人称赞他修理航标灯的技术精湛时,他总说:“知识对每个人来说不是天生就会的,学一点就会多一点,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我深深地爱上了航标灯,我愿为它付出一生。”

让中国航标灯走向世界

郑启湘说,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创新中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从事航标灯修理和研发四十多年,他引发了航标灯十次革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航标灯从过去的传统落后到如今走入国际前列,郑启湘功不可没。“别人认为干不成的事,你干成了,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郑启湘在他所有笔记本的扉页上都写着这句话。

上世纪80年代,长江上普遍使用的航标灯是150毫米霓虹灯,这种灯的变压器易受潮、耗电大,损坏率还很高。于是,他想在航标灯变压器上进行技术改进,研制出一种新型变压器。为了买到新变压器所需的新材料,郑启湘只身前往四川宜宾大山沟里的兵工厂买新材料,因为交通不便,一个人扛着80多斤重的材料,走了十几公里山路,搭长途汽车回家。查资料、找数据、访厂家、反复计算,观察、测试,也不知熬了多少不眠之夜,新变压器终于研制出来,采用新变压器的航标灯节省电能30%,还大大降低了航标灯的故障率。洪湖航道处率先应用这一成果,对全处450盏航标灯的变压器进行了更新,当年节约经费3万多元。

1987年以前,航标灯都是铁质的,一个航标加上电池有好几十斤重。长江航标工每天扛着这样粗笨的灯在风浪里设标作业,非常辛苦和危险。“要能研制出一种轻便的航标灯,把航道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就好了。”有一次,郑启湘无意中听到一条广播新闻,说深圳有人发明了一种塑料汽车。郑启湘又有了灵感,他了解到塑料航标灯在国内是一个空白。“没有先例我就来创造这个先例!”郑启湘说干就干,经过20多天日夜奋战,1987年元月,第一盏全塑航标灯问世,重量一下从30多斤降到6斤,在长江中游投入战枯水使用,受到了广大航标工的好评。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航标灯光源全部的是白炽灯泡、霓虹灯管,这些光源存在易烧泡、寿命短、耗电大等缺陷,既不节能也不环保。郑启湘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既节能又环保的光源克服这些缺陷呢?有一次,他看到小孩子在玩激光灯玩具,瞬间产生了想法,终于发现了发光二极管这个新型光源。

2000年,郑启湘开始了艰辛的航标灯光源革新之路,为了支持郑启湘的创新,洪湖航道处专门成立了“明灯QC小组”。郑启湘和同事们多次深夜在陆地、水上进行新型光源的射程视距的测试,攻克了多道技术难关。从8粒发光二极管组成梅花状光源,再到发光二极管芯注塑成整体,形成一体化新型航标灯光源……两年不懈努力,新光源不仅把航标灯的视距一下子由2.5公里提高到了5公里,耗电量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2004年11月,新型航标灯光源获得了国家专利。

完成了新光源改造后,他又开始投入到更加环保的太阳能技术研究,之后的3年时间里,他带领研制小组相继完成了航标灯电源、太阳能电池板配套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2008年,郑启湘成功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合为一体,研制出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最终问世成为航标灯技术具有划时代的革新。该成果在全国第三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中荣获金奖。

从1987年到2008年间,针对航标灯的节能、环保技术,郑启湘以勇于攻关的创新精神,引发了航标灯的十次革新,推动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航标灯上的应用,为建设绿色生态长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3月,郑启湘前往南非参与国际航标灯展览,参展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得到参会各国的认可,真正让中国的航标灯技术走在了国际前列。

无怨无悔的“灯痴”

郑启湘经常被家人和同事称为“灯痴”。对于妻子李爱民而言,航标灯就像是夫妻之间的“第三者”,只要给他一盏航标灯,就能守着不吃不喝不睡一整天。郑启湘的房间里,墙上挂的是图纸,桌上、地上,甚至床上放的不是模具就是航标灯。李爱民说:“有一次,我送碗汤到他书房,过了一会,发现他拿着筷子蘸汤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当时,我觉得又好笑又无奈,心里酸溜溜的。”

郑启湘经常在工厂熬夜工作,回家了也是关在书房钻研航标灯,连晚上说梦话都不离“航标灯”三个字。李爱民一开始不理解,本以为丈夫修理航标灯能赚点外快贴补家用,结果他这么忙,每月交给她的生活费只有100多块,有一次甚至挪用女儿的学费去买航标灯零件。

1986年底的冬天,郑启湘的母亲住院,李爱民前去照顾。那时候正是全塑壳航标灯研制的关键阶段,郑启湘每天骑车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冒着风雪去厂里研究航标灯模具。他一头扎进工作里,根本无暇顾及女儿,女儿玩耍时掉进了厂区的冷却水池中,幸亏工人师傅及时发现救了起来,当时,郑启湘抱起女儿就哭了……郑启湘对航标的“痴迷”让李爱民积攒了太多怨气,但是,每一次看着丈夫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一心一意研制航标灯,她的心就软了。2001年3月凌晨,郑启湘还没回家,妻子和女儿来到他的单位,只看见一片黑暗中只有他的实验室亮着灯,郑启湘边测试查看航标灯,边记录数据,浮肿的脸庞,布满血丝的眼睛,她们站在黑夜里默默地流下眼泪……

熟悉郑启湘的人都知道,他是世界上百万分之一概率的独肾人,而且高血压、肾结石、痛风等疾病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年365天时刻与药品做伴,但是他始终坚守岗位,没有丝毫退缩。痛风发作,因为记挂工作每天跛着脚往单位跑,有时熬夜过多肾脏疼痛,就将热水袋放在腰部暖着继续试验,后来直接请护士在车间给他打吊瓶,处里领导实在看不下去了,强制送他回家休养。郑启湘由衷地感慨:航标灯就像自己的孩子,就是他的命,四十多年,他一刻也无法与它分离。

2017年,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正式退休,当记者问他退休之后的打算时,郑启湘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一名修理工,只要长江航道需要我,随时都能冲上去,人退心不退!”

人物介绍:郑启湘,男,中共党员,1952年3月出生于湖北荆州,2017年退休,曾任长江洪湖航道管理处航标器材维修中心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他长期扎根长江航道基层单位,从事仪修工作,致力于航标灯的研发,经过40年的钻研与创新,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完成40余项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先后获得11项国家专利,11项国家优秀奖,10项交通部优秀奖,是长航系统杰出的先进代表。郑启湘同志先后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中华技能大奖”、“湖北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6月,郑启湘同志光荣地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标签:

责任编辑:shi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