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一: 推动造船业迈向中高端的四大路径在哪?

发布时间:2018-05-24 00:00 来源:中国船舶报
浏览量: 分享

“中国船舶工业当前是总量过剩与结构性过剩并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与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不同,造船业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地谈产能过剩问题,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以创新调结构为主线,突出提高有效供给,减少过剩低端供给,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调整,推动造船业向中高端发展。”谈及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给出了自己对于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对于船舶工业的供给侧改革,胡可一的关注由来已久。今年两会,他的第一份提案就是《推进造船供给侧改革,拓展海洋装备业建设》。而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他又围绕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题为《提高我国造船与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的竞争力》的发言。在胡可一看来,如果造船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得不到真正缓解、造船产业和产品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必将影响到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造船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路径一:强化创新引领补足发展短板

从2009年开始,受航运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新船订单量不断下降,再加上原油价格持续下跌,海上石油开采陷入低谷,船舶工业由上一轮产能急剧扩张而引发的一系列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据专业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造船产能的利用率仅为64.9%,而一个行业这一数据低于75%,就可以被定性为产能过剩。

“船舶工业的产能过剩,表面上看是在市场高峰时的非理性投资扩产造成的,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胡可一说,目前,我国船企普遍存在高端产品竞争力不强、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模式属追随型而非引领型等软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胡可一建议鼓励造船企业对标日韩,加强产品创新和流程革新,特别是要聚焦优秀节能环保船型、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创新,并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选准突破口,变全能为专业,在某一细分船型领域做“精”做“专”,形成品牌效应。

路径二:升级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我国造船产能过剩表现在常规船舶建造能力的结构性过剩,而并非高技术复杂船型建造能力过剩。”胡可一表示,因此应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着眼点,鼓励造船企业朝广义的海洋运输、海洋安全、海洋科考和海洋工程四大装备方向拓展,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利用现有设施朝“多元化”方向转型发展。

胡可一认为,应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针对造船和海工企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管理,压减创新能力弱、工艺落后、能耗大、效率低的造船低端产能,对其实行关停并转,提高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避免内部无序恶性竞争;同时,通过升级改造形成高效率、智能化、低能耗和绿色环保的优质产能,改善产品与服务供给,进行合理产能储备,形成合理产能结构,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路径三:强化成本控制强调产能自律

“降成本”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包括造船业在内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毛利率已经非常低,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和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一系列压力,强化成本控制、提升企业效益是船舶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可是,降成本,怎么降?胡可一认为,降成本靠的不是降低产品规格和品质,而是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一味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难以获得市场需求支持,这对我们船舶工业而言是一大矛盾。”为此,胡可一建议,在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以维持企业健康稳定生产运行为前提,进行前瞻性的产能自律。他认为,造船是周期性较为明显的行业,其市场波峰波谷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可以进行预判,如果船企根据市场需求从微观层面调整自己生产的节奏来适应需求变化的节奏,同时多花力气为下一轮行情进行技术和研发储备,会更有利于企业维持自身的发展动能,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路径四:培育工匠精神优质产能升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并指出,“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这段话对于船舶工业而言亦是如此。”胡可一表示,以“工匠精神”推进素质高、技能强的自有员工队伍建设,是船企向高效优质产能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强保障。

胡可一认为,尽管“智能制造”的概念现在炒得很热,但造船企业在相当长的阶段内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许多生产环节必须依靠操纵传统设备设施、工具工装的造船工人来完成。在船企,一个“老法师”能够产生的能量和领军作用绝不容小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造船业向优质产能升级有重要作用。”胡可一说,改革最终要靠人来推动,船舶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拥有强大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和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并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有效地衔接技术人员和现场技术工人的现场工程师群体,这些不同层次的“船舶工匠”的优化组合将是船舶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强大的后盾和动力。

标签:

责任编辑:shi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