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船舶工业主动作为的关键点

发布时间:2018-05-23 00:00 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浏览量: 分享

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这项改革形容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之际再次围绕这一概念提出要“加法、减法一起做”……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日渐清晰。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又被列为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八项工作之一。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船舶工业认识亟须到位,行动必须主动。而对如何做到有效推进改革,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船舶工业目前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增强船舶工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关键点一:去产能有“加”有“减”

船舶行业属于外向型行业,在市场上直面国际竞争,目前,日、韩等国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郭大成认为,船舶工业去产能不能“一刀切”,而是做到有“加”有“减”。

“我们应该重点鼓励和支持那些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船舶企业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争取更多订单,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而对于那些没有订单、扭亏无望,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都不强的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的‘僵尸’和‘半僵尸’企业,则要采用促其关停并转的方式做‘减法’。”郭大成特别强调,如果采取的措施是兼并的话,要注意减量置换,做到真正“瘦身”。

关键点二:去库存需“保交船”

“对一些船舶工业企业而言,‘去库存’恐怕也要重点关注。”郭大成对现在一些企业完工的船舶“交付难”问题表示担忧。

他表示,船舶工业生产模式属于定制化,一般来说不存在库存的问题,但由于市场行情低迷,船东选择延期交船甚至弃船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船舶企业带来了“特殊库存”。特别是海工产品,由于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大量自升式钻井平台积压在手交不出去,随时会出现弃单风险,可以说“交付难”已成为制约海工建造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完工产品压在手里,既压资金,又为企业下一步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如何防范弃船风险、实现完工产品顺利交付,也是船舶工业企业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郭大成说。

关键点三:降成本以多方发力

在郭大成看来,“降成本”对船舶工业企业非常有针对性。“船舶工业既是技术密集型,又是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管理成本、融资成本、人力成本占比都较高。”郭大成表示,特别是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中国船协将进一步发挥作用,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沟通,争取他们对船舶工业的更多支持。

实际上,郭大成在自己今年提交的两会提案中,就建议将政策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业务实施期延长10年,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船企“争订单,保订单”。另外,郭大成认为,船舶工业企业是否能够在金融机构支持之外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自力更生,直接从社会融资,也是值得全行业研究和思考的事情。

关键点四:补短板靠“做优做强”

“船舶工业需要补的‘短板’,一个是产品、产业结构之‘短’,另一个是产业链之‘短’。”郭大成表示,目前,中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这个短板“短”在包括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液化天然气(LNG)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另外,从全产业链来看,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总体建造技术优秀,但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尚显不足,研发设计特别是技术储备、售后服务特别是国际网点布局、船用配套产业特别是关键船用设备等均存在短板。

郭大成特别强调,船用设备发展滞后问题目前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造船强国建设的主要瓶颈,其研发能力亟待全面增强,本土品牌产品竞争力亟需提高。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为“十三五”期间船用配套产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鼓励和支持国内船用配套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展质量品牌建设,成为系统集成和打包供货能力强、规模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补齐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链上的这块短板。”郭大成说。

“当前航运、造船市场低迷,把目光聚焦供给侧改革是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船舶工业企业必须主动作为。”郭大成表示,在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企业还要想方设法寻找需求、创造需求,接新任务、抢新订单,做到需求与供给“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标签:

责任编辑:ship01